在春节和五一尝试使用DeepSeek做旅行规划后,Wendy还是决定重新用回Excel。
今年春节带父母去北京的她,按照DeepSeek给出的旅行规划,从上午到晚上制定了精确到小时的行程。
但令Wendy没想到的是,最终她和父母仅完成了规划中的两个景点,原因在于不确定的路况、游览人数过多以及父母的疲惫,让DeepSeek错误预测了时间。
“这也不能怪DeepSeek”。Wendy认为,旅行途中的不确定太多了,AI难以做到实时动态且精准判断用户的状态。
Wendy并不是个例,一位旅行定制师告诉“硅基研究室”,在她接触的客户中,不少人都会提前拿着AI制定的计划向她询问意见,但很多都存在明显的错误,比如行程规划不符合用户实际人数,推荐景点信息过时等等,她认为,所谓的“AI旅游定制师”存在很多炒作和噱头。
随着AI深入落地旅行场景,各类OTA大厂和AI原生旅行企业的兴起,人们利用AI协助制定旅行行程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,在AI创业场景中红,有AI独立开发者更是笑谈,AI旅游已成为继AI搜索、AI绘画和擦边Bot“三件套”的新热门领域。
对AI旅游抱有信仰的人认为,从旅行行业的历史看,从PC到移动互联网,渠道的整合、体验的创新均伴随技术革新,生成式AI也将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精准匹配。
但也有AI从业人士仍对这一领域保持观望,旅游看似垂直,但却是一个低频、强客资和强供应链的行业。
随着红杉近期对AI生意“从卖工具切换到卖收益”的预言,AI旅游的水面之下,其实也早就悄悄在整合与分化。
一、产品大乱斗:可用性有了,可靠性不足
如果想要制定一份旅行计划,现在你随手打开社交媒体搜索AI旅行产品,跳出的产品推荐可能不下二十个。
“硅基研究室”梳理和访谈部分用户发现,目前用户使用的AI旅行产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:
- Chatbot类:ChatGPT、豆包、DeepSeek等Chatbot产品是多数用户在旅行时配合使用的工具。
- 传统OTA大厂类产品:此类产品往往内嵌于传统OTA大厂已有的工具和场景内,国外如Booking、Expedia等旗下的AI助手,国内如飞猪旅游AI应用“问一问”、马蜂窝的AI旅行助手“AI小蚂”等。
- 通用型AI产品:包括搜索和Agent类,搜索产品比如夸克、秘塔等,近期谷歌也宣布在Gemini上推出AI旅行功能,有用户提到期待其和谷歌地图的联动。Agent端,也有用户使用Manus、扣子空间等。
- 旅行垂类产品:国内如圆周旅迹、指北旅行、轻舟旅记、四海轻旅等,国外用户提到较多的产品如Wanderboat、wanderlog、Mindtrip等。
从用户实际体验来看,“硅基研究室”也发现了现阶段AI旅行产品的用户使用特点:
一是,从使用频次来看,大多数用户不会使用一类AI旅行产品,而是组合式使用。
比如有用户提到会DeepSeek做前期攻略计划,然后在配合圆周旅迹等产品,生成更详细的旅行规划,再根据实际出行情况,随机对地点进行排序。
二是,从AI渗透度来看,仅有少部分用户表示会将自己的旅行规划完全交给AI,大多数的用户都还是对AI的规划“半信半疑”。
有用户向我们提到,她会前期使用AI做大致规划,而后还是会寻求平台旅行定制师的意见,因为她并不相信AI给出的机酒报价。
三是,从产品可用性来看,用户一致的反馈评价是,AI旅行产品无论在信息整合、旅行动态管理、智能化交互等AI通用能力,还是在“非AI”能力,如社区内容推荐和分享上,可用性都明显提升了。
比如,我们可以看到,与此前利用AI整合信息不同,在输出形式上,很多AI旅行产品都可支持一键旅行地点排序,以地图可视化的方式生成直观的旅行规划。